服务热线:0558-96511 医院传真:0558-8668726
服务监督:0558-8610106(医患关系科) 廉洁监督:0558-8696513(监察室)

太和县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是始建于1982年,隶属于门诊部,1987年正式成科,肩负着太和县及其周边地区急危重症病人的急诊急救工作,多次圆满完成突发事件的救援任务,是安徽省特色专科、阜阳市重点专科、阜阳市急诊医学专科护士培训基地,承担“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五大中心建设。目前,学科集临床、教学、科研、培训于一体,曾被上级授予市“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示范岗”。
学科拥有固定的专科人员144名,其中医师54人、护士90人,高级职称15人,教授、副教授3人,硕士生导师2人,研究生学历3人,在读硕士研究生7人,柔性引进博士研究生1人。学科急救医疗设备齐全,有多功能心电监护仪、有创/无创呼吸机、心肺复苏机、除颤仪、主动脉球囊反搏仪、临时起搏器、PiCCO、SWAN-GANZ导管、血浆灌流及CRRT机、CT、DSA、ECMO、床旁彩超、床旁纤维支气管镜、床边X线、床旁快速检测系列仪器等先进的诊疗设备。年急诊量约10万人次,急诊手术1200余人次,住院约3000人次。
科室设有急诊急救区、急诊住院观察区、急诊重症监护区(EICU)、门急诊手术室、重症康复区等功能区域,并成立急症介入组、手足外科组、中毒救治组、创伤与急腹症外科组等亚专业组。设置床位86张,包括抢救复苏床5张、重症监护床位11张、标准病房40张、重症康复30张。完善的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使急危重症患者享有“一站式”的急诊急救服务,“院前急救-院内抢救-重症监护”一体化救治模式得以高效运行,充分体现了急诊医学的时效性特点。
特色技术应用情况:
1. ECMO(体外膜肺氧合):自2022年开展以来,已开展60余例,技术不断改进和成熟,技术团队不断壮大,逐渐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2. 经皮颅内动脉取栓术;完善的绿道建设,成熟的技术团队,救治时间逐步缩短,血管再通率不断提高,良好预后率达到省内领先水平。急诊介入团队被阜阳市组织部评选为第九批产业创新团队;急诊医学科被安徽省卒中学会评选为杰出研究中心。
3. 经导管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通过导管将弹簧圈送入颅内动脉瘤内,填充动脉瘤腔,阻止血液流入,从而预防动脉瘤破裂出血。它创伤小,无需开颅,术后恢复相对较快,对患者身体条件要求相对较低。
4. 微创介入治疗各器官急症创伤出血:微创介入通过微小创伤和微小入路,将特殊器械送入目标部位,完成目标治疗。其特点是效果明显而创伤微小。治疗疾病包括创伤性肝脾肾破裂出血、急性消化道大出血、骨盆骨折合并盆腔出血、产后大出血等。
5. 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已独立开展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植入50余例,包括DeBakeyIII型和DeBakeyII型,能熟练掌握支架开窗技术和分支支架植入技术,手术时间逐步缩短,并发症发生率低,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6. 断指再植术:将完全或不完全离断的手指,在显微镜下通过血管、神经、肌腱和骨骼等吻合,使断指重新接回原位,并恢复其血液循环及功能的技术。该技术极大提高了断指存活率,帮助患者恢复手指功能和外观,在皖北区域具有较高影响力,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7.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是机械性辅助循环方法之一,通过物理作用,提高主动脉内舒张压,增加冠状动脉供血和改善心肌功能。已广泛应用于心功能不全等危重病患者的抢救和治疗。
8. 骨髓腔输液:开展早期,置管准确率及救治成功率较低,耗时较长,随着开展例数增多,技术不断改进和成熟,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9. 急诊床边快速检验技术:可在患者床旁进行部分核心指标检测,减少危重患者搬动风险,实现患者的快速诊断,提高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10. 血流动力学监测:包括先进的微创监测PICCO和无创监测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组织氧代谢监测等,实现对危重患者的精密检测与管理。相关课题获市县级科技进步奖。
近五年,学科发表国家级核心期刊20余篇,举办国家级继教项目1项、省级继教项目5项、市级继教项目8项,参与国家级科研课题2项,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2项、省医学会科研项目2项、市级科研项目6项、皖南医学院校级课题4项。科室先后通过临床药物、器械试验备案,目前承接临床药物实验5项、器械试验1项。
急诊医学科全体医护人员坚持“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和秉承“团结、奉献、安全、高效、快捷”的服务宗旨,严格执行疾病诊疗常规和危重病抢救流程,为病人提供24小时优质、高效的急诊急救医疗服务。
联系电话与业务区:
急诊医学科急诊急救区(门诊楼一层东侧)
联系电话:0558-8696605
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门诊楼五层)
联系电话:0558-8696581
急诊住院观察病区(门诊楼五层)
联系电话:0558-866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