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护理天地 >>  工作动态

【人文与教学】 郭一洁:消失的毛发

时间:2023-01-16点击:

【人文与教学】 郭一洁:消失的毛发

临床医生是最了解患者的人群,若是能学会换位思考,进入患者的世界,将自己的感悟用文学形式记录下来,提升共情能力,形成反思习惯,便是人文关怀最好的归宿。

                      

拔毛常使人联想到《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从身上拔毛一吹,变成众多小猴的神奇故事。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拔毛癖却是一类以反复拔除自己身上的毛发并引起毛发丧失为主要表现的心理障碍性疾病,临床疾病分类上归类为冲动控制障碍。本病幼儿至少年期均可发病,可长期持续至成年,儿童患病率是成人的7倍,女性是男性的5~10倍。

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在皮肤科门诊跟诊学习时,当时候诊患者很多,快到中午下班的时候,才见到一位老爷爷带着一个女孩进入诊室。女孩情绪低落,少言沉默,而且带着大大的有边的太阳帽,进入诊室后,爷爷强硬地把孩子的帽子脱下,焦急地说:“毛医生,快帮我看看我孙女的头!”

帽子摘下后清楚地看见女孩头顶上半部分竟然稀稀拉拉残留着几缕头发,后枕部头发却很多。在我们用放大镜仔细地评估她的毛发时,女孩情绪低落。

爷爷焦急地问:“毛医生,你看看这孩子头发还有希望长出来吗?看了好长时间也没太大效果”。

毛老师安慰道:“别担心,治疗办法很多,会长出来的。”



随即,我们开始仔细询问爷爷有关小女孩的起病时间及发病情况。爷爷叙述其父母长期于外地做生意,是个留守儿童,家里还有个弟弟。

毛老师轻声问道:“你们是不是平常都关注她弟弟,对这个孩子的关注不多,以至于让她误以为大人的关爱都被被弟弟抢走了?”

爷爷回应道:“平常我们是有点忽略她了,认为孩子大了,吃好穿好不就行了,还能咋样?”

毛老师随后问:“你们家长在家有没有发现她经常抓头发、吃头发、咬指甲等现象?”

爷爷想了片刻回答:“偶尔见到她不停地挠头发,总以为是头发痒,其他的没太在意。”

毛老师认真地说:“大爷,孩子的情况我基本了解了,谨慎起见,先去做个毛发镜检查。”



最终结合毛发镜检查结果,临床表现及病史,我们给小女孩下了“拔毛癖”的最终诊断。由于孩子还小,毛老师最后示意只让爷爷拿着报告进入诊室。

一般来说,这种“拔毛癖”多是青少年居多,因为学习的压力或者不受关注,感到孤独和焦虑,拔毛其实是一种病态的行为,拔除毛发时会有愉快、满足与放松的感觉,这种拔毛行为患者无意识就会做出来,严重时可能还会拔草或异物吃。



毛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老爷子,打电话告诉她的父母,在外挣再多的钱,换来的却是孩子的不健康,有什么用呢?两个人最好要回来一个陪着孩子,现在正是小孩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除了物质生活上的满足,还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是你们要多陪伴她,按时吃药,定期复查。”

最后,毛老师告诉小女孩开心的事要分享,不开心的别藏在心里,整个诊疗过程便到了尾声。



后来在皮肤科毛发专病门诊学习中发现不少的脱发青少年都患有此病,也许,这中间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家庭教育问题,但对于学龄前的孩子,如果父母在要二胎之前,以一种孩子的方式告诉孩子新成员的到来,让孩子体会到两个人一起玩比一个人玩更开心,多个孩子,多个朋友,同时日常生活中不会疏忽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是不是孩子出现各种因焦虑和孤独担忧产生的不良“癖好”就会少一些呢?正所谓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心安才能健康茁壮成长!




点评
通过一例皮肤科门诊学习见到的“脱发”患儿,通过抽丝剥茧叙说接诊过程中详细的问诊、体格检查和皮肤影像学检查,最终发现了在脱发症状之后掩盖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我国传统医学的发展中,从始至终都体现着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如孙思邈所言“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体现的便是一种济世救苦的医者仁心。又如李中梓所言“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宜辨”,与患者详尽的沟通是诊断的前提条件,而更重要是它体现了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思想。这些医学史上的灿烂明珠,为后来者转达的正是一种洞察苦难、以人为本的信念。医生要具备叙事能力,在临床工作中除了了解疾病相关的患者症状和体征之外,还应认识到患者所承载的关于疾病的故事与困境,倡导医学应该更有人性。叙事医学的提出无疑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是时候重拾倾听的能力,做一名真正关注患者的医生。

互联网医院

健康太和公众号

患者满意度调查

院长信箱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