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护理天地 >>  健康科普

冬天来了,你保暖了吗?

时间:2022-11-28点击:

冬天来了,你保暖了吗?

       寒冷的冬季,机体的御寒能力下降。此时人体的头、背、腰腹、足等部位,作为人体与外界沟通的主要通道,对气温的变化尤为敏感,若防护不当,很容易遭受风寒的侵袭。寒冷刺激若由此入内,将会抑制人体的免疫功能,使人致病。因此冬季养生避寒就温,敛阳护阴,注意保暖就显得尤为重要。
人的体内喜欢温暖的环境,身体温暖,微循环才会正常,氧气、营养、废物等的运送才会顺畅。特别是冬季吃早餐时,应该吃“熟食”,才能保护“胃气”。中医学说的胃气,其实是广义的,并不单纯指胃这个器官而已,其中包含了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后天的免疫力、肌肉的功能等。若你吃喝冰冷的食物,必定使体内器官挛缩、血流不顺畅,日子一久或年龄渐长,就会小毛病不断。因此早上第一个食物,可以享用热粥。
       自古就有“秋防燥,冬防寒”的说法,因为冬季寒冷,特别是北方寒风刺骨,如果不注意防寒,外寒侵入机体,经久不散,易伤人体的阳气,导致内寒产生,使人生病。所以,进入冬季后,要把防寒作为养生的第一要务,不可硬撑,无论是在家还是外出都要注意穿着暖和。因此,要想平安地度过寒冬,必须重视保暖,而头、背、腹、足等则是保暖的重点。


头暖
       中医学认为,“头是诸阳之会”。体内阳气最容易从头部走散掉,如同热水瓶不塞塞子一样。冬季如不重视头部保暖,很容易引发感冒、头痛、鼻炎、牙痛、三叉神经痛等,甚至引发严重的脑血管疾病。所以需要予以特别地警惕,采取必要的头部防寒保暖措施,尤其是体弱之人更要预防风寒侵袭头部,所谓“虚人最怕脑后风”。
头部切忌顶风吹,特别是在寒风凛冽的冬季,更要注意过道风,在风大时应侧身走过,并用手护头,老年人每天外出要戴帽子。俗话说“天天戴棉帽,胜过穿棉袄”。洗头水的温度最好保持在35℃以上,洗后应用电吹风吹干,切忌在头发湿的情况下迎风而走。晚上睡觉时,应关闭好窗门,睡觉时头部应远离风口处。
背暖
       祖国医学称“背为阳”。人的背部为一身之表,风寒易从背部入侵机体,凝滞经络。背部经常予以激发疏通,有益于气血运行,血脉流畅,则身健体安。冬季里如背部保暖得好,亦能够滋养全身脏器,可以体强少病。冬季里如背部保暖不好,则风寒极易从背部经络上的诸多穴位侵入人体,损伤阳气,使阴阳平衡受到破坏,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抗病能力减弱,诱发许多疾病或使原有病情加重甚至造成旧病复发。尤以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变应性鼻炎、风湿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常见,对患有心脑血管病及高血压病的老人而言,背暖尤为重要。
冬日暖阳时,应多晒背部;平时穿一件羽绒背心、皮背心,对暖背大有好处。冬天晨练时,注意不要出汗,出汗后应及时用毛巾把背部擦干。老年人最好坐有靠背的椅子。如果在椅子上坐得太久,可把膝盖放得比臂部高一些,以减少脊柱所受的压力。若背部受凉后,适度按摩、推拿背部,则是一个提高免疫力的有效措施。
腰腹暖
       腰腹部居于身体的中段,一旦阴寒入内,非常容易影响到全身脏腑气血的正常运行,上可达脾、胃、心、肺,影响呼吸、循环、消化、吸收功能,下可至肝、肾、肠道、膀胱,妨碍代谢、排泄功能。因此中医相当重视腰腹部的保护。腰腹部的避寒保暖,能保护阳气、抵御外邪、预防疾病,减少旧病的复发和恶化,对那些患有心脑血管病、风湿性关节炎、支气管炎、哮喘、变应性鼻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痛经、月经不调以及老年体虚之人,腰腹部的保暖尤为重要。
腰腹部保暖应从天热时就开始,不穿露脐装,少吃冷饮。中老年人在天寒之时,可加穿羽绒马甲,或在腰腹部贴“暖宝宝”,时常按摩腹部,有助于气血运行。同时加强腰背肌锻炼,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强腰背肌的肌力和肌张力,晚上睡觉时用热水袋暖胃也有助于腹部保暖。
脚暖
      俗话说“寒从脚下起”。现代医学认为,由于人的足部处于下肢末端,远离心脏,下肢血液循环又是逆行向上,受地心吸引力和人体重力的影响,血液循环较慢,血液供应比身体任何部位都少,足部的下脂肪层很薄,保温性能较差,所以足的温度较低。三九寒冬时,脚受凉受冻后会伤及全身,甚至可危及心脏。足部受寒后抗病能力降低,还可引发胃痛、妇女痛经等多种疾病,因而冬季注意对足部的保暖,发生感冒咳嗽等疾病的概率也会大大减少。
      除选择宽松、柔软、保暖性能好的鞋袜之外,易出足汗者,鞋内还应放上吸湿性较好的鞋垫,双足的表面温度宜维持在28~30℃时最为舒适。冬天应每天坚持热水泡足,以确保足部的血流畅通,水温可控制在55~70℃之间,在临睡前泡足,可行气活血,舒筋和络,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若在泡足的同时,再对足心足趾的穴位进行自我按摩,还具有消除疲劳、助睡眠之功效。睡觉时尚可在足底下放置一热水袋,这样既可避免脚底受凉,又可温暖被窝,减少寒冷刺激,使人尽快入睡。


互联网医院

健康太和公众号

患者满意度调查

院长信箱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