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疗法是将中草药按配方组合,粉碎成末,加入蜂蜜、醋、白酒、姜汁等赋形剂调和成一定的剂型,施于皮肤、孔窍、俞穴及病变局部等部位,通过渗透入皮肤,内传经络、脏腑,发挥药物和腧穴的双重作用,以调气血、通经络、散寒湿、消肿痛,达到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扶正强身的一种操作方法。
穴位贴敷疗法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灵枢·经筋篇》云:“足阳明之筋,有热则筋缓,不胜收放僻,治之以马膏。”《灵枢·海论》云:“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以上条文说明了穴位贴敷的治疗机理,通过药物吸收的直接作用和穴位刺激激发经气的间接作用来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灵枢·经筋》说:“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通过刺激穴位可以疏通经络,穴位贴敷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来治疗疾病。穴位贴敷疗法是传统穴位疗法和药物疗法的有机结合,该疗法源远流长,较口服药物简便、实用。穴位贴敷疗法以中医经络学说为基础,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于人体表里、上下,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是病邪传播的途径。穴位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神气所游行出入之处”,穴位贴敷中的药物作用于穴位可以起到治疗和保健作用。穴位贴敷可以改善气血的运行状态,调节脏腑功能,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达到祛除病邪、防病保健和调理体质的目的。腧穴贴敷法是指在某些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和腧穴的共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穴位贴敷法的特点在于具有双重治疗作用——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又可通过皮肤组织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效应。药物经皮肤吸收,极少通过肝脏,也不经过消化道,可避免肝脏及各种消化酶、消化液对药物成分的分解破坏,从而使药物保持更多的有效成分,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因药物对胃肠的刺激而产生的一些不良反应。因此,本法可以弥补药物内治的不足。除极少有毒药物外,本法一般无危险性和毒副作用,较为安全简便,对于老幼体弱者、药入即吐者尤宜。
(1)辨证取穴: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论治选取贴敷的腧穴组方,组穴宜少而精,一般不超过4 穴。局部贴敷或以痛为腧,贴药范围勿大。(2)辨病选穴、神经节段选穴:根据疾病诊断,选取患病脏腑相应经络的腧穴;或根据病症所属相应的神经节段选取腧穴进行贴敷。(3)局部选穴:选择离病变器官组织最近、最直接的腧穴贴敷药物,或在病灶局部选择适当的阿是穴。也可在患病脏腑相应的体表选择腧穴或选用相应的背俞穴。
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及身体状况而确定贴敷时间。一般情况下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目前中医内科开展穴位贴敷疗法多为2~4 小时。本法适用范围相当广泛,既可治疗某些慢性病,又可治疗一些急性病症。治疗病症主要有:(1)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反复感冒、咳嗽、肺气肿、肺心病、慢性鼻炎等;(2)消化系统疾病:虚寒性胃痛、慢性胃炎、食欲不佳、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腹泻等;(3)免疫系统性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鼻炎、自汗盗汗、失眠、亚健康状态等;(4)痛证疾病:颈椎病、肩周炎、腰椎病、骨性关节炎等;3、本疗法会出现局部皮肤色素沉着、潮红、微痒、烧灼感、疼痛、轻微红肿、轻度出水疱等反应,属于正常反应,可自然吸收,无需特殊处理。4、贴敷后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疱、瘙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小的水疱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大的水疱应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部,排尽液体,消毒以防感染。破溃的水疱应做消毒处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为充分发挥中医药适宜技术在临床中的优势,使中医适宜技术更好的发挥作用,让广大群众享受到安全有效的中医药特色服务,太和县人民医院中医内科开展中药穴位贴敷,以中西合璧方式解除患者病痛,治疗效果显著,赢得了患者的积极配合和高度肯定。